18214738127

官方客服电话

新加坡的华校文艺晚会:从保卫华文教育到想象多元国家

2024-05-10 22:49 更新编辑:小编浏览:

一方面,新加坡的华校生从社会主义文艺中汲取灵感,用舞蹈、歌曲、话剧等形式来表达对英殖民主义文化的不满与抗争;另一方面,他们深受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亚非拉大团结影响,联合新加坡印度族群、马来族群的青年学生,共同展演各自民族文化,来表达对非黑即白的冷战思维的不满。华校生的文化实践展现了他们对构建一个包容的、多文化多民族共处的独立的马来亚民族国家的想象。

保卫华文教育

二战后,英殖民政府为了在新加坡有序地推动自治进程,控制当地政治发展路径,实施了一系列社会教育改革。1947年,立法咨询委员会颁布了“十年教育蓝图”,一改以往对殖民地教育“自由放任”(laisser-faire)的政策。该政策宣布,最适合新加坡多种族多语言的教育是英文教育,各民族语言应为第二母语。政府教育部1950年教育报告强调,“过去两年国际环境的风云变幻迫使我们不得不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必须通过教育把各民族的政治认同和效忠导向马来亚,而不是他们的祖国”。1950制定的教育蓝图增补条例计划在5年内新建90所英文学校,宣布用英校的体制来统一管理全部学校,以此来培养一批可以接替英殖民者,且政治上效忠马来亚,并能继续维护英国利益的新加坡政治精英。于是,英殖民政府在行政和财政补助上优待英校,以边缘化华校,最终达到以英校取代华校的目的。这一系列不公平的政策引起了华校生的不满和抗议。1954年,为了挽救民族文化,保卫华文教育,福建会馆主席陈六使倡议成立一所以华语为教学语言的高等学府——南洋大学。此后的两年时间内,全华人社会发动集资募捐,以实际行动支持南大。南洋大学的建立,把新马华人紧紧团结在一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华文教育的存续引发的反殖民抗英运动,往往是通过保卫华文教育、支持南大等口号动员起来的。

1950年,两所历史悠久的华文中学——华侨中学和南洋女子中学——遭遇警方突袭,警方逮捕了几位教员和学生,随后这两所学校也被取消注册准证。华校生提出抗议,要求恢复学校注册,英总督要求改组学校董事会,重新任命教员并对学生行为进行严厉监管。1950年-1951年间,华校中学生自发组织了多次抗议、罢课与罢考来表达不满。然而,政府并没有让步,反而认为华校中学生的多次示威抗议表明华校生必须得到规训与掌控。1954年5月13日,八所华文初高中(华中、中正、育英、公教加上南洋、中华、南侨、南华等女校)联名上书总督请愿,要求把民族教育的权利还给华人,但未见成效,于是中正与华中两所中学共一千余名学生走上街道集体请愿,却受到了警车的暴力镇压,发生了著名的“五一三”流血事件,这是新加坡华文教育史上无法磨灭的伤痛记忆。

“五一三事件”让华校生意识到必须高度团结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展开反殖抗英、保卫华校的学生运动。最直接的产物便是成立了“全新加坡华文中学学生联合会”,简称“中学联”。然而,“中学联”的成立是充满了曲折的。申请成立该组织的提议曾两次受到殖民政府驳回,华校初高中生多次团结在一起举行罢课行动,通过抗议、谈判与再谈判,取得了其他族群的同情和支持,最终政府迫于公众压力,作出让步,“中学联”于1955年获得政府有条件的(不准涉及政治及劳资纠纷)许可得以成立。“中学联”是一个代表了全体学生愿望、表现其意志的民主机构,倡导基本的人权和自由,促进马来亚实现和平、民主、自由。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一、促进全体中学生在学习上、思想上和行动上完全统一;二、在错综复杂的社会里向公众人士取得合作和理解;三、参加‘泛马学生联合会’,打破民族间隔阂,各民族青年学生结成牢不可破的友谊,为建立马来亚国而努力;四、扫清民族教育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五、抵制殖民主义的黄色文化,发展学术研究和健康的文娱活动。”

与此同时,1955年的亚非万隆会议对新马华人的意义非比寻常。首先,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明确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再承认双重国籍,并鼓励海外华人融入在住国。另一方面,亚非会议的核心精神对华校生的反殖独立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万隆亚非会议上,印尼总统苏加诺提出了“相互宽容,互不干扰”( “Live and let live”)的原则:“尽管亚洲和非洲的人民有着各自不同的信仰、政治观念和文化,但是我们坚信秉持着互相包容与尊重的信念,我们可以让世界看到所有人所有国家都能在太阳之下享有一席之地,人们可以在保有自身认同的独特性的同时与其他民族和谐共处,互相学习。”这一理念随后演化成为一种“万隆精神”,用来广义地指涉在世界范围内的反殖民独立运动中,各民族人民应摒弃文化差异,团结起来,缔结革命友谊。

1956年,“中学联”代表团参加万隆的亚非学生会议时,其团长傅孙明说道:“在过去英国人统治时期,本地的华、英、巫学生很少接触,更何况是亚洲非洲,此次到了万隆必定与各国各民族学生建立真正的友谊”。深受万隆精神的感召,华校生开始跨出华人族群,寻求马来、印度族群和英校生的帮助,形成跨越族群、跨越语言屏障的反殖力量,打破华人群体难以融合、固步自封的形象。

TAG

上一篇:浙江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下一篇:5月24日上映 《再会长江》导演竹内亮:关于长江,我感觉永远也拍不完